引言:氟胞嘧啶(5-fc)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真菌化合物,首次合成于1957年。它没有直接的抗真菌能力,但当它被敏感的真菌细胞吸收后,它被转化为5-氟尿嘧啶(5-fu),后者进一步转化为抑制rna和dna合成的代谢物。由于耐药性的频繁发展,5-氟胞嘧啶的单一疗法受到限制。inn与两性霉素b、5-氟胞嘧啶联合应用可治疗严重的全身性真菌病,如隐球菌病、念珠菌病、染色芽生菌病和曲霉菌病。最近,5-氟胞嘧啶已与较新的唑类抗真菌药物结合,在癌症治疗的新途径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。5-氟胞嘧啶的严重副作用包括肝毒性和骨髓抑制。在大多数患者中,这些副作用是浓度依赖性的,可预测的,可避免的,可通过密切监测将5-氟胞嘧啶浓度维持在<100 mg/l,并可随停药或减少剂量而可逆。口服后5-氟胞嘧啶吸收良好,渗透良好,主要由肾脏排泄。在肾功能衰竭时,必须进行重大剂量调整。5-氟胞嘧啶最重要的药物相互作用发生在同时给予5-氟胞嘧啶和肾毒性药物,特别是两性霉素b。由于肾小球滤过在5-氟胞嘧啶消除中的关键作用,破坏这一机制的药物将减少5-氟胞嘧啶的消除,从而延长其半衰期。
5-氟胞嘧啶的应用背景
在大约250000种真菌中,已知约有150种是人类的主要病原体。医学上重要的真菌属于4个纲,7个目,涉及许多属。
真菌是缺乏叶绿素的植物王国的成员,因此,它们需要外部碳源,来自分解非生命有机物(腐生真菌)或来自活的植物、动物和人类(寄生真菌)。真菌是真核生物,意味着每个真菌细胞都有细胞核、核膜、内质网、高尔基体和线粒体。与哺乳动物细胞相比,真菌细胞具有由甲壳素(n-乙酰-d-氨基葡萄糖)组成的刚性细胞壁,由β-1-4-糖苷键或甘露聚糖(α-或β-糖苷键中葡萄糖的聚合物)或有时通过纤维素连接。
单个真菌细胞被称为酵母。霉菌形成多个细胞,由丝状丝(菌丝)组成,形成丝状菌丝。酵母通过出芽繁殖,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祖细胞掐掉自身的一部分来产生一个子代细胞。霉菌通过孢子的形成进行繁殖,孢子可以是无性的(仅涉及有丝分裂),也可以是有性的(涉及减数分裂;在此之前,原生质和两个细胞的细胞核融合)。
根据感染部位,人类真菌感染可以经典地被分类为四类。虽然根据感染部位对真菌或真菌疾病进行分组是有帮助的,但有时不可能进行严格分类。人类真菌病的四个类别是:浅表真菌病,皮下和(亚)粘膜真菌病,深部或全身性真菌病和偶发性真菌病。
被归类为浅表真菌病(如毛状马拉色菌)或皮下真菌病(如申克孢子丝菌)的丝状真菌可分别引起播散性感染或侵袭性和全身性疾病。另一方面,引起深部真菌病(组织胞浆菌,皮炎芽生菌)的真菌可引起原发性皮肤和皮下感染。
皮肤真菌病可分为两类,因为某些真菌会引起皮肤感染,而其他真菌只会引起皮下组织感染。深部或全身性真菌感染是由具有高毒性的真菌引起的。它们可以深入到各种器官的组织,并有能力扩散到全身。机会性真菌感染是由非致病性真菌引起的,通常被认为是严重免疫抑制或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伴生物。
真菌感染的治疗现在已经变得更加复杂。首先,由于医疗保健、国际旅行以及预防方法的变化,现在已知大量真菌具有临床重要性。此外,免疫抑制患者的数量正在增加,某些真菌对某些抗真菌药物的抵抗力也在增加。
真菌和哺乳动物细胞之间的相似性的一个结果是,一般来说,抗真菌药物比抗菌药物具有更多的毒性。目前的全身性抗真菌药物具有作用机制,它们针对细胞膜中的甾醇和控制代谢活性和核酸合成的酶。
5-氟胞嘧啶的抗真菌机理
最古老的抗真菌药物之一是5-氟胞嘧啶(氟胞嘧啶;5-fc),胞嘧啶的氟类似物。5-氟胞嘧啶于1957年合成,具有潜在的抗肿瘤药剂的潜力。3然而,它对肿瘤无效。四年后,证明5-氟胞嘧啶在实验性念珠菌病和小鼠隐球菌病中具有活性。在1968年,5-氟胞嘧啶首次在人类中用于治疗念珠菌病和隐球菌。除了对念珠菌属和新生隐球菌的影响外,5-氟胞嘧啶对引起染色母细胞菌病的真菌具有活性。5-氟胞嘧啶与血清蛋白的结合可以忽略不计,结合这一特征,再加上低分子量,这可能有助于解释这种药物极好地渗透到身体组织中的原因。
5-氟胞嘧啶的抗真菌活性取决于其脱氨为氟尿嘧啶(5-氟尿嘧啶;5-fu)。5-氟胞嘧啶通过胞嘧啶渗透酶被真菌细胞吸收,并由特异性酶胞嘧啶脱氨酶转化为5-氟尿嘧啶。5-氟尿嘧啶依次转化为5-氟脱氧尿酸单磷酸,其是一种非竞争性的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,由此可以抑制霉菌细胞的rna和dna合成。
5-氟胞嘧啶的毒副作用
5-氟胞嘧啶的不良反应很少发生,但可能很严重。恶心,呕吐,腹泻和红疹被认为是5-氟胞嘧啶相对无害的副作用。5-氟胞嘧啶的剂量限制性毒性是骨髓抑制和肝脏毒性。
5-氟胞嘧啶因其最近的两项应用进展而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。首先,5-氟胞嘧啶与酮康唑、氟康唑、伊曲康唑等多种唑类抗真菌药物联合使用。其次,5-氟胞嘧啶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,在不同类型的癌症,尤其是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这种方法涉及到酶/前药物联合环磷酰胺脱氨酶/5-氟胞嘧啶作为一种机制,通过这种机制,高局部浓度的5-氟尿嘧啶可以在肿瘤部位传递,而不会产生严重的全身毒性。
本文由凯发k8娱乐-凯发k8一触即发整理发布,素材来源于网络,凯发k8一触即发的版权归作者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!